本網訊(曾小舸報道)央視科技頻道2023年8月30日晚播出的《創新中國說》節目有關“科研體制改革,點燃創新引擎”的報道里,四川省科協黨組書記毛大付講述了四川禾嘉高新技術研究院、四川禾嘉非能動技術研究院曾祥煒院長艱辛的發明及科技成果成功轉化落地的經歷,凸顯出四川禾嘉集團與發明人曾祥煒攜手自主研發,創新驅動,永攀高峰的科學精神與企業風范。
《創新中國說》共5集,分別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研體制改革點燃創新引擎等為主題,展現新時代科技自立自強取得的成就和中國科技創新人才昂揚向上的風貌。
當主持人提到了“天府科技云”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時,毛大付書記談到:放眼全國,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一直存在,我國優秀的科技資源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有大量發明、專利、技術,甚至重大科技成果,研究完了被束之高閣的不在少數,其根本原因不是成果擁有者不想轉化,而是不知道往哪轉化。
毛大付書記話鋒一轉道:其實對企業來說,他們也有不少科技需求,卻找不到合適的科研團隊來解決。如何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是實現創新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正是為了破解上述科技供需之間“你找不到我,我找不到你”的屏障,2020年7月16日,“天府科技云”正式上線運行。
毛大付書記深情地講述了曾祥煒的故事:四川省科協原副主席、研究員曾祥煒自主研發了科技成果“非能動梭式流體控制技術”,在1998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獲獎之后,曾祥煒就一直為成果轉化奔忙,找合作、找資金,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產,你猜猜跑了多少年?24年,他曾有一句很無奈的感嘆:“成果轉化比發明創造難一百倍。”
圖 | 四川省科協黨組書記毛大付(左)發明人曾祥煒(中)四川禾嘉集團董事局主席夏朝嘉(右)
事情的轉折點就在2020年“天府科技云”平臺上線后,我們第一時間邀請曾祥煒研究員在平臺上傳科技成果,開設工作室僅僅三個月后的3月9日,這是“天府科技云”的一個好日子,這一天的“天府科技云”成就了一個78歲研究員24年的科技夢想——發明人曾祥煒的這一科創項目與四川禾嘉集團達成了合作,其成果在四川禾嘉集團落地生根了。
節目主持人做了這樣的結束語: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可以是24年,也可以是3個月。其實,這個故事后面還很精彩,在此,小編覺得有必要做一個后續。
圖 | 天府科技云團隊參觀“非能動梭式流體控制技術”平臺功能展示
禾嘉集團為發明人曾祥煒投資成立了四川禾嘉高新技術研究院、四川禾嘉非能動技術研究院,以曾祥煒擔綱院長組建了自主研發團隊。很快,研究院率先推出“非能動管道爆破應急阻斷系統”為亮點的高舉高打應用項目,已成體系的非能動控制系列成熟技術賦予新的技術特色,獲得低成本的產品升華。現階段正同步進行的福建金源泉科技”凈水器” 項目、北京城市管廊 “非能動管道爆破應急阻斷系統”項目、西南化工研究院“變壓吸附裝置”三個項目以“非能動管道爆破應急阻斷系統”“技術為核心元件的不同介質、不同工況、不同行業的技術改造,實現產品技術升華,提高產品價值。
這三個核心元件的研發成功,為“非能動管道爆破應急阻斷系統”提供有力的工程應用場景和實測的相關技術數據支撐。